根據全球調研統計結果表明,97%受訪者認為協作對他們的工作來說非常重要,90%受訪者相信協作能夠帶來更好的創意。而目前,員工已經在花更多時間與別人協作,而不是獨立工作。
協作,首先會讓人聯想到會議。然而,傳統會議支持分享信息或評估、反饋工作等協作活動,基本不支持創造型協作。而創造型協作才是最具挑戰性的,能夠激發創意,帶來新想法,許多企業將其視之為推動創新的重要手段。
傳統會議基本不支持創造型協作的原因,是因為傳統會議是被動和靜態模式,而創造型協作應該是主動且動態的,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出色的創意。
傳統會議,員工坐在大長桌兩邊,受限于座位,視線交流少。大多只支持分享信息或者評估、反饋、管理等工作。
主動且動態的協作要求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都能活動起來。關于人類認知的研究表明,人的身體活動能夠“控制”大腦,動作能夠正面推動思考和決策。因此,姿勢和肢體動作都會影響自身的思考和感受,只有讓大腦和身體活動起來,才能激發創意。
設計鼓勵主動協作的空間,應該充分考慮姿勢、協作及創意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,利用環境鼓勵員工活動起來,擺脫被動,主動協作,進而激發創意。比方說,鼓勵成員站在一起分享構思;讓成員把創意寫在白板或協作裝置上,能邀請其他人加入一起構思;確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機會表達意見,培養思維多元化。
本期簡報總結了幾點建議,通過空間設計來鼓勵員工主動協作,激發創意。
鼓勵活動
? 支持動態的工作姿勢,包括半站半坐(高椅)、站立或移動,避免受限于座位;
? 使用輕巧的家具,預留充足的移動空間,允許員工輕松移動。
? 員工之間的距離也要合適,支持視線交流,方便討論內容。
鼓勵挺直坐姿的座椅,例如硬挺的沙發,或者半站半坐的高椅,可以促進主動協作
在協作空間鼓勵活動的好處:
1.移動起來,能夠拉近團隊成員之間的距離,鼓勵成員積極分享想法。
2.鼓勵動態和站立的姿勢,成員可以站立或到處走動,使討論充滿活力,能夠大大提升協作的效率。
3.動態可以促進思考,加快創意洞察。研究發現,只是站起來或一個小動作,都會輸送新鮮的血液和氧氣到腦部,刺激安多芬和多巴胺的分泌,改善心情和記憶,讓腦部轉移焦點,打開新的神經通路,從而激發創意。相反,坐著會減慢腦部活動,即使只是坐下30分鐘。
鼓勵平等參與
? 鼓勵團隊成員平等參與,容許所有成員發表意見和交流,打破階級架構,支持開放式思維,并善用技術讓遠程員工也能夠全程投入。
? 提供共同創作的工具,比如白板或其他協作裝置,促進成員一起構思,并幫助整理和完善想法。
將技術與空間相結合,設置可粘貼、可書寫的垂直平面,使構思可見,還可以保存信息,推進創意過程
建立人與空間的聯系
? 允許團隊通過視覺化設計等方式裝飾自己的團隊空間,彰顯團隊風格,比如增添原創設計元素、工藝品和物料。
? 給予團隊掌控和重塑空間的自由權,鼓勵他們按照所需,親自布置空間。
值得注意的是:
1. 受限于座位的空間不利于主動協作,激發創意,比如傳統會議室,柔軟的沙發,都會把員工困在座位上,令人固步自封,傾向于批評別人的意見,而不能促進創意的產生;
2. 非正式的低座設計有礙團隊分享意見;
3. 為了拉近親密度而過度縮短距離,也會讓員工很不自在。